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鲜明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水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政府印发《全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决定在全省开展生态河湖行动,是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实践。全力推进生态河湖行动,必将助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新老问题交织是水问题最大特征,治水必须贯彻系统思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强调必须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问题导向是基点。我省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下游,10.7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汛期要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水患灾害呈多发之势,水安全等老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一些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超过河湖纳污能力,全省超过1/3的河湖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Ⅰ类、Ⅱ类水比重不高;一些河湖遭到过度开发利用,超出河湖生态承载能力;一些地方侵占河湖水域、蚕食河湖岸线等非法行为时有发生,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等新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为成为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就是充分考虑水问题的复杂性,通过系统治理,提升河湖综合功能;就是坚持自然生态的整体性,水域与陆域、城镇与乡村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
生态河湖是水治理最大目标,治水必须扭住这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江苏是着名水乡,水是江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建设水美江苏,是近8000万江苏人的一种情怀、一种向往。河湖是水资源的载体,水美,必须河畅、湖清、和谐共生。江苏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确立生态河湖战略目标,努力推动治水重点由以建为主,转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就是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统筹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既要联动推进各项任务,又要全力突破五大重点。
更加注重水安全保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和生态环境效应,不断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巩固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标准,继续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快治太工程;强力推进区域治理,不断完善城乡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优化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继续完善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与达标整治,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更加注重水污染防治。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以系统治水倒逼产业布局优化,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负荷。把水功能区达标整治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抓手,着力推动水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修订工作,形成水功能区纳污总量与陆域排污单位相对应的总量控制制度。
更加注重水环境治理。全面清理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各类违章建筑和违法活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加强生态清淤、干河清淤,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减少河湖内源负荷。治理湖库富营养化,实施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强化蓝藻打捞、生态清淤、生物净化等措施,加强调水引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更加注重水生态修复。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的互连互通、互调互济。推进退圩还湖工程,到2020年,恢复增加湖泊水域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推进苏北五大湖群生态保护示范建设,提升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功能,构建河湖相连、活水长流、山水林田湖草相依的苏北生态大廊道。加强湿地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修复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更加注重水治理体系建设。加大法治水利建设力度,高质量架构水法规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尽快完成河湖确权划界工作,量化河湖空间管理和事务管理,明确管护主体,不断恢复河湖管理良好秩序。扎实推进河湖网格化管理,实现巡查、监控、网格化日常管理全覆盖。全面推广“五位一体”管护模式,确保乡村河塘早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着力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融资作用,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河湖治理投融资机制。
河长制是水制度最大创新,治水必须发挥河长作用
河长制是党中央加强水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强调的是党政领导负责制,破解了“九龙治水”困局。江苏是河长制的发源地,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倒逼探索了河长制。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战略部署以来,我省强力推进,全面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考评体系,形成了高位推动的治水新格局。开展生态河湖行动,必须充分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坚持河长主导,通过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全民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河长履职要到位。建立河长履职制度,形成河长有效认河、巡河、护河、治河的工作体系。河长巡河必须坚持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布置也有检查。要摸清河湖沿岸和支河支浜沿线的产业分布、水功能区分布,查清主要污染来源、污染物成分和污染状况,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部门、重点项目、治理要求、完成时限,逐项交办出去。必须加强“月评”“季考”和“年核”,科学评价各级河长履职情况和河湖管护情况。
协调联动要到位。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河长办必须主动承担好组织协调职责,通过组织地方全面出台本级行动计划,各相关部门全面制订专项方案,推动生态河湖行动计划落地实施,通过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联合监管,层层织密压实生态河湖建设责任链,努力形成河长办牵头抓总,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要聚合各方力量,加快谋划实施一批百姓广为关切、事关长远发展的工程项目,尽快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水韵特色的样板河湖,示范引领面上生态河湖建设全面铺开。
考核评价要到位。考核是河长制工作和生态河湖行动的“牛鼻子”。必须形成配套完善、全面覆盖的督察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河长督察、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督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督察和河长办督察,提高督察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健全考核体系,以“一河一策”为依据,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地细化考核指标,并开展第三方评估、公众满意度测评。必须强化结果运用,将河长制考核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落实财政补助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制度,发挥督察考核的杠杆作用,切实督出敬畏,考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