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相关报道 | 图片新闻 | 征文文集 | 机构沿革 | 历任负责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纪念江苏水文发展60年> 征文文集
无锡水文三十年
发布日期:2015-01-14
姚华
无锡分局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
 
    改革是不竭的动力,发展是永恒的命题。
    乘当时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于1983年成立了无锡历史上第一个水文管理机构——无锡水文分站。无锡水文成立以来,历经三十年,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在率先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道路上迈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展现出了强劲动力。
由点到线,由线成网
    水文站网是水文部门开展监测、分析、评价、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基础。30年前,无锡地区只有零星几个水文站,分别隶属于苏州、镇江水文分站。无锡水文分站成立之后,从苏州、镇江水文分站移交过来的只有定波闸、洛社、白芍山、宜兴、横山水库等水文站,以及几个水位、雨量站点。水文站点严重匮乏,日常基本的防汛测报都难于满足。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文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无锡水文调整思路、创新发展,在完善省级水文站网的同时,开始部署市级站网,新建了无锡水文遥测系统,经过2003年和2008年两次大规模升级改造,目前已有遥测站点100多处,基本覆盖无锡全市,实现水位、雨量在线实时监测,自动报汛。无锡水文遥测系统的建设为防汛水情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便利。
    2003年开始,无锡水文在环太湖巡测线路的基础上,在无锡周边增设锡澄东、锡澄西、宜兴西、沿江、锡澄区界等五条巡测线,实现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掌握了行政边界进出水量和水质状况。此外,深层地下水观测井54处,环境资源补偿断面33处、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156处,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服务站网。
    2007年无锡水危机暴发后,无锡水文在“引江济太”重要通道上,布设了调水引流护水控藻监测站点近30个,同时开展了太湖蓝藻和湖泛巡查,进行城区河道调水改善水质监测。党的十八大以后,及时设立了水生态监测站点。
    由点到线,由线成网,历经三十年,无锡水文已经从零星的水文站点,发展到如今水文监测站点近700个,逐步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防汛水情站网、水资源管理服务站网、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网。
简陋的站房如今已来了个华丽转身
    无锡水文成立初期,测站条件相当简陋,洛社水文站甚至只有一根水尺、一架流速仪,其他测站情况也不尽相同。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测验设施长期得不到维护、修缮。办公条件也相当差,当时从苏州、镇江水文分站交接过来的只有一台矿石收音机、几张办公桌、一辆自行车、一个闹钟等简单几件物品。水文分站蜗居在当时北桥一栋两层房子里,集办公住宿于一体。
    在省水文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无锡水文抓住机遇,逐步开展水文测站建设和原有测站升级改造与达标建设,测站条件渐渐得到改善。简陋破旧的测站站房已不复存在,面貌焕然一新。江阴水文监测中心的建设更是作为现代化的水文测站,成为江苏水文的典范。现代化的宜兴监测中心和城区监测中心基地也相继建设,当年破旧不堪的水文测站如今已来了个华丽转身。仪器设备也大大改善,在实现遥测的基础上,全站仪、ADCP、GPS等先进仪器也大量运用到水文监测中。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1995年,无锡水文自筹资金组建了自己的水质实验室,配备了水质仪器设备。2009年实施的水质实验室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了实验室工作环境,装备了流动注射仪、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目前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达一千五百万。监测能力也全面提升,达到80项分析能力,正朝着全国一流实验室大步迈近。
    为提高对水环境的实施监测和预警能力,无锡水文在调水沿线、环太湖口门、饮用水源地等敏感水域新建了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太湖水质。
    从传统的流速仪到现代化的ADCP,从人工观测到自动监测,无锡水文的监测能力大大提升,为能够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服务范围一直在发展,服务质量一直不改变
    “一天一个点,一年一条线”,是对传统水文工作最好的概括。这一点一线之间,却是为防汛做好水情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重要的利器。
    1999年6月,已进入黄梅天的无锡淅淅沥沥、阴雨不断,并先后出现四次强降雨过程,无锡暴发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太湖超历史水位0.29m。在这关键时刻,无锡水文充分发挥尖兵与耳目作用,利用传统的流速仪,直接站在水里测流,利用电话将水情信息一条一条发出去。虽然原始,但却实用,水文人发出的水情信息为水利部门防汛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抗击洪水胜利奠定了基础。
    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水情服务已不能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唯有改革才是出路。无锡水文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完成正常水文测报的同时,于八十年代末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水文技术对外有偿服务工作。由于刚刚起步,当时的对外服务项目还比较单一,只有取送水样和地形测量等。地形测量仪器还利用原始的小平板、经纬仪,没有测距仪、全站仪,更没有GPS等现代化的测量设备。外出测量都是自己踏着自行车,背铺盖、住教室、住仓库,自己埋锅造饭。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无锡水文人顶酷暑、冒严寒,往往连续几个月战斗在测量工作现场,完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一个又一个项目,水文人负责、求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认可,也赢得了市场。水环境监测和其它对外科技咨询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太湖蓝藻局部暴发,无锡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在这重要关口、危难时刻,无锡水文人冲在了前面,迅速响应、及时部署、周密安排,充分发挥了水文人机动能力强、战斗素质硬的优良作风。调水引流护水控藻监测,水样一天三采,当天拿出水质检测报告,送交上级主管部门。太湖蓝藻湖泛巡查,不惧酷暑、不畏腥臭,当有水质异常时,不分昼夜,连续作战,加密监测,直至水质恢复正常。无锡水文人的守护、付出、奉献,为蓝藻治理初步胜利作出了贡献。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水文指明了方向。无锡水文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复核和监测,环太湖入湖污染物量的计算,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等工作,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可靠的保障。组织对无锡地区太湖、横山水库等部分水域开展水生态试点监测,在江阴开展了河湖健康评估,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如今的无锡水文,水文监测准确、高效、及时,水文服务领域拓展,水文服务质量广受赞誉,水文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已从单一的为防汛做好水情服务,发展到立足防汛测报,面向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监测提供优质的水文服务,为水利中心工作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水文站的”,是80年代对水文人状态的形象描述。无锡水文初期也是,职工福利待遇差,职工子女入学困难,年轻职工找对象难,人心不稳。更没有大学生愿意到水文上来,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随着国家对水文不断的投入,以及自身的艰苦努力,无锡水文服务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多,改善了测站环境、办公条件,同时也改善了职工福利。许多职工喜迁新居,搬进了新的职工宿舍楼,稳定了职工队伍。水文人的底气足了,水文工作成了香饽饽,各类环境、生态、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也大量引进,与科研院校合作,参与规划、课题研究,加强内部人才培养。目前中级以上职称25人,占单位职工一半以上,其中高级职称1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60%,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能够更好地为群众、为社会服务提供了保障。
双重管理体制的开创
    长期以来,江苏省基层水文工作实行省垂直管理的体制,造成水文与地方政府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制约了水文事业,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5年4月,这一格局被打破,“无锡市水文局”的挂牌成立,在江苏率先开创省市双重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江苏水文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突破口,水文也能更好地为地方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服务。2013年,《无锡市水文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更是为无锡水文为地方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办法加强了无锡市市级水文测站管理,对水文机构实施水文监测的职责作了细化和延伸,对省水文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细化补充,具有很强的无锡特色。办法更是具体明确了江阴、宜兴水文机构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关系,并进行了职责分工,同时对城区水文机构的职责权限作了规定,为下一步无锡水文县级水文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力条件。
    过去的三十年,是无锡水文改革发展的三十年;过去的三十年,是无锡水文实现蓝图的三十年;三十年的发展,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三十年的发展,离不开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无锡水文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无锡水文在改革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水文现代化迈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2 Jiangsu Provinc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lnvestigation Bureau.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日博体育投注  备案号:苏ICP备05011370号-1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